2009年是我省船舶工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挑战,保持我省船舶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9年行业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意见》、《山东省船舶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山东省关于加快船舶配套业发展的意见》,围绕船舶工业振兴规划制定和实施,着力抓好防范市场风险,确保船舶工业稳定增长;着力抓好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着力抓好优化产业布局,实现聚集发展,努力保持船舶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009年船舶工业主要预期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增幅20%以上,造船能力达到400万载重吨,造船完工量突破200万载重吨。围绕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风险防范,确保按期交船。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协调,建立完善经济运行监测机制、风险预警机制,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船舶工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抓好重点企业生产调度,强化经济运行分析,研究解决行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大力扶持骨干造船企业渡过难关,确保按时交船。引导企业增强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对市场变化、合同履约、建造质量等方面风险的预判能力和控制能力,确保手持订单及时交付,生产经营正常进行。鼓励支持省内造船业与配套业建立互利合作、协调联动机制,做到让利不让市场,保本不丢客户,共同抵御风险。建立贸易纠纷法律援助机制,帮助造船企业化解风险。     二、推进结构调整,加快产业产品升级。按照“布局集中、用土集约、产业集聚、功能完善”的原则,推进三个基地和六个聚集区建设,优化产业布局,形成聚集生产效应。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充分运用国际金融危机提供的倒逼机制,着力在推进企业结构调整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支持30家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在项目建设、品牌创建、技术进步、智力支持、财税金融、用海用地、海域开放、岸线规划等方面加强协调服务。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巩固提升20个优势产品,加快研发20个双高产品。鼓励采用节能环保新技术,开发节能环保型产品。继续加大名牌战略实施力度,制定品牌发展导向计划,引导企业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品牌和驰名商标,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质量技术标准管理,积极开展产品认证。组织争创省长质量奖,开展争创省级优质产品基地活动。     三、继续推进建立现代造船模式。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加快建立现代造船模式的指导意见,继续推进建立以设计为先导、总装造船为核心、中间产品为导向的现代造船模式。全面推行设计成本管理,从源头上做到成本可控;积极推行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的生产设计方法,提高三维设计质量和可生产性;按照中间产品和制造阶段、类型、区域向生产单位提供“壳、舾、涂”一体化设计及管理信息,提高分段预舾装率。大力发展总装造船,鼓励中小造船企业发展船舶中间产品,鼓励配套企业开展物流配送服务。加快建设船舶分段、模块、上层建筑等中间产品生产中心,船用板材、管材、电缆、涂料等大宗材料加工配送中心,船用零部件铸造、锻造、热处理和化学处理工艺专业加工中心等3个配套体系建设。     四、完善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支持符合条件的省重点造船及配套企业建立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世界知名大企业集团、研发设计机构、有关高校联合建立行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产学研联盟和技术合作服务平台。推广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实现数字造船,提高造船效率。加快科技自主创新步伐,实施10个研发项目,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联合,推进专业人才培养和产学研联合。开展“泰山学者”推荐工作,建立船舶工业专家库,建设高素质技术人才队伍。     五、强化管理协调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围绕贯彻实施《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意见》,研究制定山东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意见和山东省游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实施《山东省建造中船舶抵押融资试行办法》,完善在建船舶抵押融资协调机制,切实提高可操作性。选择部分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广阔,条件相对成熟的科技创新项目和技改项目,给予鼓励和支持,提升造船及配套能力。加强行业监督管理,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确保重点在建项目实施。引导企业调整市场区域和产品结构,抢抓订单。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组织造船企业走访船东,巩固老市场,开拓新市场;低成本引进国外先进配套技术,促进船舶配套业发展。引导企业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保持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发挥山东船舶工业网站窗口作用,提升信息服务水平。继续支持行业协会工作,使其更好发挥联系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合力解决行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