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航母试航、蛟龙深潜试验等极大刺激装备业投资








  8月10日,我国航母平台出海航行试验的消息,再次引发A股市场上相关概念装备制造公司股价的集体上涨。市场普遍认为,中国的航母建设将在未来吸引千亿级的投资,并极大地促进包括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内的工业升级。



  这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来,大飞机、深潜器、北斗卫星、天宫一号,这些“上天下海”的“中国制造”,给装备制造业注入了新的内涵。
  装备制造业的高端突破,既是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产业热点,也将成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资本市场的投资主题。


  “工业之母”的“黄金十年”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有“工业之母”之称。经过60年长足发展,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大国。“十一五”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从2006年至2010年,中国装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25%。2010年,全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9%,占全部工业近20%。
  作为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竞争力所在,装备制造业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一直不乏政策的扶持和保障。仅“十一五”期间的2006年和2009年,就先后出台《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和《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在不同阶段对行业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十二五”开局,在各行各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承载着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跨越战略使命的装备制造业再次迎来政策东风。
  “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2010年10月18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称《决定》)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被确定为我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决定》同时提出,将采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税收激励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等多项措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分析人士认为,从现在起到2020年的未来10年,随着国家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布局,各项扶持政策将陆续出台,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迎来又一“黄金增长期”。


  “上天入海”的发展空间
  可以看出,在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过程中,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布局被赋予了明确的政策导向,目标直指产业高端。
  “所谓高端,有几重含义。首先是技术上高端,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体现多学科和多领域高、精、尖技术的集成;其次是处于价值链高端,具有高附加值特征;同时它也是产业链的核心部分,发展水平决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可以看出,规划的着力点在于通过政策导向,引导中国装备制造业改变目前“大而不强”的局面,在世界产业竞争中占据制高点。
  “重点发展以干支线飞机和通用飞机为主的航空装备,做大做强航空产业。积极推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卫星及其应用产业发展。依托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强化基础配套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决定》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重点的表述,可以概括为航空装备业、卫星制造与应用业、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智能制造装备业5大领域。
  一方面,中国制造业60多年的发展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腾飞奠定了产业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和产业转型升级等,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开辟了市场空间,从长远看,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高成长性可以预期。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公布的《“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高端装备增长要高于全行业平均增长速度一倍以上,高端装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要有明显提升。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透露,正在征求意见的《“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发展目标:力争通过10年的努力,使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是30%,高端装备国内的市场满足率超过25%。



  “多点开花”的投资布局
  在资本市场中,装备制造业是一个让投资者颇为“纠结”的板块:透过正在集中发布的公司半年报人们发现,装备制造类股票在被诸多券商减仓的同时,也成为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集中增持的品种。
  也许这就是装备制造业板块的投资特征:“白马”多于“黑马”,长线胜过短线。作为一个若干年内都有明确预期的产业,这是稳健投资必备的“压箱子底儿”的品种。
  与其他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涉及的上市公司横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大领域,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他六个领域的重要支撑,比如新能源装备、新材料装备、高效节能环保装备、电子信息装备、新能源汽车生产线等,常与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交叉。这种行业上的分散性和隐蔽性,一方面使许多高端装备制造业板块整体上很难像其他新兴产业概念股一样风生水起,板块轮动上呈现“慢热”特征;另一方面,也使装备制造业板块的投资呈现“多点开花”的格局。
  目前机械行业的整体估值在A股市场中处于中等偏上的位置,但内部分化比较大。估值高低与个股实体公司在产业链中所处位置有关。比如,在机械主要子行业中,工程机械行业的估值相对最低,重点公司的市盈率几乎都在20倍以下,其次为重型机械、机床、煤炭机械等。铁路设备中,零配件行业的估值高于整车企业。航空航天、核电设备的行业高成长前景则已在估值中得到一定体现。
  广发华福证券分析师雷震认为,如果能在传统制造企业中,挖掘出主营业务正在向高端装备制造业升级的公司,就可以兼具较高成长性和较强安全边际。
  不少传统制造业企业正在经历这种“化茧成蝶”的嬗变:
  老牌传统港口设备制造企业振华重工,面对港口机械市场的疲软困境,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海工装备,“半海半陆”成为公司经营的新特征;
  烟台冰轮凭借公司和参股公司在生产节能产品方面的技术实力,努力转型成为气温调节领域知名的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实现从生产型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企业的转变……
  目前,出于对政策红利和低估值的看好,各大基金公司纷纷瞄准投资制造业的机会:交银施罗德先进制造股票基金、广发制造业精选基金等纷纷发行。博时行业主题和鹏华价值等一些其他主题基金也纷纷看好其中的投资机会。



  分析师观点
  招商证券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 刘 荣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高端制造产业”概念,既包括传统制造业的高端部分,也包括新兴产业的高端部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成套设备包括:围绕石化、冶金、煤炭、汽车、轻工等行业的转型升级、节能降耗、自动化、智能化需要的装备。
  “十二五”期间将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优势形成与分化的时期,“十一五”期间是机械行业全面提升的阶段,而“十二五”期间只有具有研发优势、产业链整合、资金实力的龙头企业才能担当高端装备发展的重任。对于证券市场投资的指导意义在于,相关蓝筹股的业绩和估值将面临提升和重估。
  国家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扶持的行业,相关领域的新产品开发,技术升级和核心零部件国产化将是未来行业主要投资亮点所在。未来5年可能是产业升级助推设备升级与更新的资本支出周期。我们看好受益于城镇化、劳动力替代的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新能源装备及服务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看淡重化工相关制造业和船舶行业。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装备制造分析师 李晓光、黄 夔
  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60年的发展,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为电力、冶金、石化、交通等国民经济部门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量装备。
  延续“十五”期间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态势,“十一五”期间装备制造业包括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速度都远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伴随着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有些细分行业已经在“十一五”期间有较快发展的,现在其龙头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包括电源设备、输变电设备;更有新的世界冠军行业产生,包括重卡、造船、铁路设备。
  分析高端装备制造业各主要细分子板块的发展前景和收入规模,我们认为轨道交通、高端机床、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业进入快速增长期。高端装备制造业占GDP的比重2015年将提升至1.87%,2020年将提升至2.91%。.
  上投摩根基金新兴产业小组机械行业研究员 乐 琪
  解决传统劳动力密集行业产业升级的途径之一是提升生产自动化率水平以提升劳动生产率并降低成本,获得新的竞争优势。随着传统制造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转型,将主要依靠以提升基础配套能力,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产值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但整体仍处于“大而不强”局面,其主要原因在于重要核心零部件、技术及配套产业仍依赖进口。国家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视,其关键点将在于能否尽快取得关键零部件及配套产业的技术突破,这必须依靠国家基础产业积累,在这样一个中长期的积累时间段内,可能会产生具有较大投资价值的行业及公司。随着国内技术积累,目前已有一些领域已有所突破,如机床数控系统国产化率已显著提升,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发动机、液压系统和电控系统)已有所进展,航空航天、海工、核电和轨道交通自动化等重点领域的零部件国产化率已有显著提升。


  典型案例:
  徐工集团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企业



图为徐工集团“徐工起重机价值提升工程”新闻发布会现场。


  徐工集团在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始终保持领先位置:在公司的传统业务板块,公司始终专注于工程机械和专用车辆,在产品方面做强做优做实;在公司的新业务板块,公司通过徐工技术中心和技术体系不断开发新的业务板块,继续扩大产品线;在人才培养方面,公司通过引进、培养、使用各种各样的人才和各梯次的人才,使他们在公司快速发展,提升公司技术、科研能力;在资本市场方面,公司在2009年完成重大资产重组,2010年完成非公开发行,利用资本市场快速、实际的支持,为公司的成长提供有利的环境;在国际化布局方面,公司为业务遍布全球的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之一,具有强大的海外分销网络,公司产品现销往超过140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民认为,徐工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三个创新”的落地:
  一是技术创新。2010年至今,徐工推出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品,不断填补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空白,重新标定了中国技术的高度。1200吨全地面起重机是亚洲最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与我国第四代筑路机械及亚洲第一高88米登高平台消防车、90米高空作业平台,以及已通过产品鉴定并完成国产最大吨位履带起重机首吊的2000吨履带起重机都代表了徐工已跻身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最新高度。这些新一代产品已全部投放市场,在国家重点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行业瓶颈––核心零部件发展上,徐工依靠自主研发,在高端液压油缸、新型变速箱等关键环节获得了重大积极突破,与德、美、韩等多国企业合资,通过联合创新、协作创新,徐工还在回转支承、驱动桥、发动机等关键环节实现了跨越式迈进。以从欧洲并购的两家企业及在建的徐工欧洲研究分院为平台,徐工加快了在泵、阀、马达等液压元件核心技术上的全面提升。
  二是管理创新。实现徐工机械重组上市,在A股市场募资50亿元,启动了H股发行计划,重塑并进一步强化了企业在品牌、资源、产品线方面的优势及资本市场号召力,加快了徐工实力提高和国际化迈进。通过管控模式转变和精细化管理,全价值链竞争优势和效率迅速放大。“十一五”末徐工利润、利税分别比“十五”末翻了4番多和3番多。
  三是市场创新。近几年,徐工在营销服务创新上多管齐下。为进一步强化市场地位,徐工加快旗舰店、千家4S店建设和营销服务平台整合,强化融资租赁、服务备件、物流、再制造等后市场能力提升,加快面向全国布局,总投资200亿元以上的一批全新基地建设,凸显徐工国内市场主导地位。目前,徐工12类主机、零部件销量多年居全国第一,汽车起重机、大吨位压路机销量居世界第一。
  目前,徐工正加紧海外布局,总投资2亿美元的巴西工厂将开工建设;同时徐工还在积极构建扎根南美、辐射北美的重要平台,并进一步完善在南亚、非洲、东欧、东南亚等各区域的布局。


  上海电气打造现代国际化企业集团



图为上海电气曲轴生产车间。


  上海电气是一家伴随新中国共同成长的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集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电气创造了4个“中国第一”:1954年成功制造出我国第一套60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1958年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1.2万千瓦双水内冷机组;1961年建成我国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之后,又在1984年成功制造出我国第一套30万千瓦核电机组,至今还在秦山核电站安全运行。
  新世纪以来,上海电气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境内外上市,募集资金110亿元,用于重点产业投资和临港基地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0年,上海电气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利润总额、人均主营业务收入和人均利润分别为2000年的2.5倍、2倍、2.3倍、7.8倍和6.8倍。
  2005年,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市场成功上市,成功募集资金55亿元,上市募集的资金,重点投向核电、风电、热加工大型铸锻件、船用曲轴和临港基地建设,为上海电气新一轮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下一轮发展中,上海电气要继续发挥上市公司融资功能,通过在资本市场募集资金,为新的战略投资提供资金保证。
  从2005年开始,上海电气在国际空港、洋山深水港之间,以“50年不落后”为目标,开始建设我国装备制造业现代化示范基地––上海电气临港重装备基地。目前,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已投入资金达65亿元,已建重型厂房40万平方米,基地拥有最大起重能力1400吨的重件码头、重型厂房和5000吨级码头;拥有4000台(套)先进技术装备,其中350吨高速动平衡试验装置、发电机动态试验台,8×8×20米数控龙门镗铣床等“国际顶级”的大型、高端技术装备约100台(套),在火电、核电、风电以及大型船用曲轴等高端产业领域形成了技术和装备优势。
  “产业选择是企业战略选择的先导环节。选择什么样的产业作为发展方向,是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重大战略问题。科学地进行产业选择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之关键。”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建国表示,上海电气下一步的产业选择重点是高新技术产业。徐建国认为,对企业而言,科技创新永远是发展的主题。而转变发展方式的第一条就是要推动科技创新。
  面对经济全球化、重点产业“寡头竞争”的严峻挑战,上海电气始终坚持在引进消化的基础上自主创新,每年投入35亿元用于科技创新,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4%。现在上海电气在4个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已经形成“整锻转子、焊接转子、套装转子”全覆盖制造能力;试制成功世界首根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汽轮机低压焊接转子,成为世界上惟一同时掌握多种技术的企业;研制成功世界上最大的450吨电渣重熔炉;成为同时掌握“真空冶炼”、“电渣重熔”两大技术的大型铸锻件一流企业。
  上海电气开发成功的大型核电汽轮机1710mm长叶片,将用于我国首批AP1000核电项目的桃花江核电机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成为继西门子、三菱之后拥有该技术的第3家企业。核电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国内市场占有率近100%,满足美国、法国技术路线要求。在没有依赖国外技术支持的前提下,成功制造我国首台国产化百万千瓦级CPR1000核电站堆内构件,标志着中国二代加技术的百万千瓦级核电堆内构件结束了依赖进口的历史。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