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造船业的“后起之秀”,短短10年时间,青岛在海西湾发展起了集研发、生产、总装、销售于一体的修造船和海洋工程产业链,不仅吸引了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青岛武船重工有限公司、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    限公司等129家船舶制造与海洋工程企业,还集聚了山钢集团、齐耀瓦锡兰等500余家生产配套企业以及中船重工711所、725所等业内顶尖科研院所。
      2011年,海西湾实现造船和海洋工程产业产值215.5亿元,出口11.7亿美元,直追广州、上海、大连三大造船基地。
      危机中注重转型升级
      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当前中国船舶业遭遇挑战,除了国际需求减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核心技术,导致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
      看准这一症结,青岛的造船企业在危机之中特别注重转型升级。今年5月21日,我国首艘深水铺管起重船“海洋石油201”从海西湾起航,前往荔湾3-1气田与我国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会合,在南海进行深水作业。
    不仅是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青岛武船重工有限公司等企业也加快步伐。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承建并出口的18万载重吨散货船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誉为“中国型散货船”,去年完工交付8艘。青岛武船重工有限公司的一号、二号码头,4艘技术含量高、制造工艺复杂的特种船舶一字排开,正在紧张地建造中。
      海洋工程市场“一枝独秀”
      青岛的造船业能够在行业低迷的环境下实现较快增长,还与企业对海洋工程行业的及时进入、发展壮大有很大关系。
      目前,在散货船、集装箱船、邮轮等传统运输船舶需求大幅下滑的同时,海洋工程市场却在蓬勃发展,为饱受需求不振、深陷价格之战的造船业指明了一片蓝海。2011年,全球海洋工程订单达690亿美元,同比增长130%。
    “那是我们正在建造的3.2万吨导管架。”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宝洁手指远处的一个“庞然大物”介绍,这是亚洲最大的导管架,建成后将用于荔湾3-1气田。
    依托海西湾,短短几年时间,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已在海上油气田开采平台、桩基式导管架等领域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目前,除了完成中海油的海上油田开采所需之外,还将市场往国际开拓,产品市场辐射到澳洲、东南亚、中东、西非、南美等地。
      原先主要从事常规船生产的青岛武船重工有限公司也开始进军海洋工程领域。今年2月,公司为巴西客户建造的行水下浮体及深海锚座项目开工,标志着公司开始进入国际海洋工程市场。
    “海洋工程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也高,将是我们今后的发展重点。”蔡礼斌表示,虽然公司成立之初就定位于海工装备领域,但在前期主要做了一些附加值不是太高的常规船,从前年开始,公司开始往特种船、海洋工程领域转型,今年预计会接到5亿美元的海洋工程订单。     


(来源:今晚报)